目前,在自來水生產(chǎn)工藝流程中,大多數(shù)自來水廠以聚氯化鋁(pAC)作為混凝劑,PAC可有效降低原水的濁度,使出廠水達到國家標準。然而,鑒于我國國情,目前PAC的投加仍以經(jīng)驗為主,沒有根據(jù)具體水質情況進行定量控制,過量投加PAC不僅增加了生產(chǎn)成本,而且對人體有害。為了降低生產(chǎn)成本和減少企業(yè)安全風險,進一步加強自動化控制,筆者以長江蕪湖段水源水為試驗原水,以沉淀出水的濁度作為檢測指標,通過單因素試驗研究原水濁度、溫度、pH值、反應時間、PAC投加量等因素的影響,在此基礎上進行響應面分析優(yōu)化并進行試驗驗證,以期為實際生產(chǎn)提供依據(jù),為加藥系統(tǒng)的自動化程序控制提供理論基礎。
1.1試驗材料
試驗原水采用長江蕪湖段水源水,其濁度為35—75NTU、pH值為6.5~8.5、水溫為12~26℃。
試驗儀器:六聯(lián)程控混凝試驗攪拌儀;散射式濁度儀。
1.2試驗方法
試驗以某市自來水廠的實際生產(chǎn)情況、混凝劑投加量與該廠沉淀池出水濁度標準(1—8NTU)作為參考,通過混凝攪拌試驗確定與實際生產(chǎn)較為吻合的研究條件。在一組燒杯中加入1000mL水樣并置于六聯(lián)混凝攪拌儀中,加入混凝劑PAC,在400r/min下快速攪拌1min、在120r/min下中速攪拌5min、在30r/min下低速攪拌10min,靜置30min,然后于液面下2cm處取上清液測定其濁度,即為沉淀出水濁度。
2.1單因素試驗結果與討論
2.1.1原水溫度對沉淀出水濁度的影響
原水溫度對水中雜質的種類、微生物的生長有著密切的影響,同時在不同溫度下PAC的反應速度有著明顯的差異。試驗中,隨著原水溫度由14℃逐漸升高到26℃,PAC的混凝效果越來越好,沉淀出水濁度由7NTU逐漸降至3NTU。
2.1.2原水pH值對沉淀出水濁度的影響
原水pH值對沉淀出水濁度的影響見圖1。pH值對水中雜質及顆粒的存在形態(tài)等有著重要影響,故而與混凝劑的混凝作用有著密切關聯(lián)。在pH值偏酸性時,混凝劑水解受到一定的限制,其化合物中高分子物質存在較少,混凝作用較差;在偏弱堿性條件下混凝劑的混凝效果較好,能有效降低出水濁度;而堿性過高時,會生成帶負電荷的絡合離子,也不能發(fā)揮很好的混凝作用。
2.1.3原水濁度對沉淀出水濁度的影響
試驗結果表明,原水濁度直接影響PAC的混凝效果,在長江原水水質正常濁度變化范圍內,沉淀出水濁度隨原水濁度的增加而線性增加。
2.1.4攪拌速度對沉淀出水濁度的影響
攪拌速度(中速攪拌)對沉淀出水濁度的影響見圖2。適度的攪拌能使PAC與懸浮顆粒物充分混勻,混凝沉淀效果更加明顯;但是過度的攪拌產(chǎn)生的剪切力較大,導致絮體發(fā)生破碎現(xiàn)象,難以沉淀,處理效果也降低,故而應選擇合適的轉速進行試驗。
2.1.5PAC投加量對沉淀出水濁度的影響
在試驗中,當PAC投加量從6mg/L增至14mg/L時,沉淀出水濁度先降后升,其中當PAC投加量為12mg/L時沉淀出水濁度較低,此時混凝效果較好。這是因為當混凝劑投加量較少時,混凝不充分;而當混凝劑投加量較大時,膠體顆粒由于吸附了過多的負離子,使得顆粒趨于分散狀態(tài),不利于顆粒自由沉淀。
2.1.6沉淀時間對沉淀出水濁度的影響
試驗中,隨著沉淀時間的延長,沉淀出水濁度逐漸降低,當沉淀時間達到120min時,沉淀出水濁度達到穩(wěn)定,繼續(xù)延長沉淀時間,濁度變化不大。
2.2響應面分析法試驗結果與討論
在單因素試驗的基礎上設計響應面分析,以確定較佳的凈水工藝參數(shù)。
2.2.1Plackett-Burman試驗
Plackett-Burman試驗對影響沉淀出水濁度的8個因子(原水濁度、溫度、pH值、反應時間、PAC投加量、攪拌速度、攪拌時間、沉淀時間)進行篩選,結果表明,原水溫度、pH值和PAC投加量對沉淀出水的濁度影響較大。為此進一步通過爬坡試驗和響應面試驗進行優(yōu)化研究。
2.2.2較陡爬坡試驗
較陡爬坡試驗設計及結果如表1所示??梢钥闯?,沉淀出水濁度隨著關鍵因素的變化而變化,其較低值出現(xiàn)在第4組,為2.06NTU,說明此時原水溫度、pH值、PAC投加量的值接近較優(yōu),故選擇第4組作為中心點,進一步對凈水工藝進行優(yōu)化研究。
2.2.3Box-Behnken設計試驗優(yōu)化
Box-Behnken試驗以沉淀出水濁度為響應值,對原水溫度(X1)、pH值(x2)、PAC投加量(X3)3個影響因素進行優(yōu)化分析。
對此回歸方程的方差分析表明,該模型很顯著。在該模型各參數(shù)中,X1對沉淀出水濁度有較顯著的影響,即原水溫度是對試驗結果影響較大的因子;x12、x22、x32對沉淀出水濁度的影響也達到了顯著水平,說明原水溫度、原水pH值、PAC投加量的影響也是二次關系。該模型的相關系數(shù)R2=0.9923,修正決定系數(shù)R2adj=0.9785,表明該模型的預測值和實測值擬合良好,可以很好地解釋響應值的變化。
用軟件對回歸模型進行響應面分析,得到各響應面立體分析圖和等高線圖,由圖及軟件分析可知,回歸方程存在穩(wěn)定點。通過分析可知,X,、X:、弘的編碼值分別為20.0105、-0.000978、0.009094,即原水溫度、原水pH值、PAC投加量分別為23.0105℃、7.499、12.009094mg/L,此條件下預測得到的沉淀出水濁度為1.5545NTU。
2.2.4試驗結果驗證
根據(jù)上述試驗結果,為方便實際操作及考慮裝置的可操作性,將較優(yōu)參數(shù)調整如下:原水溫度為23.0℃、原水pH值為7.5、PAC投加量為12mg/L,進行試驗驗證,在此條件下測得的沉淀出水濁度為1.45NTU,與理論值的偏差為6.7%,證明該試驗研究結果較為可靠。
首先通過單因素試驗確定攪拌速度、原水溫度、原水pH值、沉淀時間、PAC投加量等與沉淀出水濁度的關系。Plackett-Burman試驗結果顯示,原水溫度、原水pH值及PAC投加量對沉淀出水濁度的影響較大,響應面法分析結果顯示,當原水溫度為23.0℃、原水pH值為7.5、PAC投加量為12mg/L時,沉淀出水濁度較低,其值為1.45NTU。